洗头不洗脑 发表于 2016-7-21 15:37

老魏不老,只是想家

    老魏是一个从小生活在白沙的人,早些年间为了求学,离开了这个依山靠水的小镇,独自一人去到了北方。毕业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便留在了北方,结婚、生子。尽管我们已经结婚多年,他也渐渐习惯了北方的干燥与豪气,习惯了北方的饮食,但骨子里还是怀念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趁着今年萌宝放暑假,便和老魏休了年假带着她一起回到故乡看看。
http://www.kmzh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607/21/152511uye33esscy3wo3ee.png

    平时听他提的最多的便是他的母校——聚奎中学。聚奎中学在黑石山上,由于山路崎岖狭窄,我们的车只能停在山下。看到聚奎中学的第一眼便是惊艳,这都不能称之为学校大门,直到走进学校内部给我的感官冲击就更大了,这哪里是一个普通的高中,明明就是一座隐藏深山的“书院”。老魏说他们当年都称学校大门为山门,每天求学就是上山,山上属于保护区,就算是路边一颗普通的树种都有可能是国家一级保护树,最出名的当属孔夫子像两侧的香樟王和香樟后这两棵千年老树了。看到天上飞过的白鹤,老魏还笑说,当年读书的时候可没少被这些珍稀的白鹤欺负,短短几分钟的山路也能被白鹤的粪便好运当头。真是一群可爱的白鹤,一个让人怀念的母校。
http://www.kmzh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607/21/152535pd1u1txj1q14zzzj.png

    看了电影《黄金时代》,查了萧红的生平,了解了这位一生颠沛坎坷的女先生人生的最后一程。所以来到了白沙,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央着老魏带我去看看白沙古镇的码头。看着码头上过往的人群,仿佛依稀能见到当年落魄至极的萧红,身怀六甲被人推搡着前行而倒地不起。老魏见我略有些伤感了,便说些他小时候在这码头捉鱼摸虾被父亲追着打的趣事来逗我。
http://www.kmzh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607/21/152548pak6wsac6msfw94i.png

    出门以前答应了女儿,要给她买老魏口中赞不绝口的麻糖,便沿着老街去寻找他记忆中的卖麻糖的婆婆。老魏只记得当年卖麻糖的在这条老街上,却是记不得具体到底是哪个门户了,只得慢慢寻着。踩在悠悠的青石板上,内心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分在城市中沾染的喧嚣。尽管最后也没有找到卖麻糖的店家,仅这条老街洗净铅华的面貌便已足够弥补了。
http://www.kmzh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607/21/152603dmma1j9tczjfnzba.png

    从开车进入白沙开始,我便留意到白沙街头。四处可见一些酿酒的小作坊,问了老魏才知道,白沙原来盛产高粱,当地人家家都会酿制一些高粱酒放家里待客,难怪老魏平时酒量这么好。一提到酒,老魏便收不住了,说起了从他太爷爷那辈关于酒的故事,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爱酒。虽说现在小酒坊渐渐落寞,但老乡告诉我们,现在白沙新建了一个江记酒庄,利用白沙这块富硒之地出产的红皮糯高粱酿造的江小白,传承了手工酿酒记忆,继续将白沙关于酒的故事流传下去。
http://www.kmzh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607/21/152625ep54i2o42czrzs3k.png

    老魏说,虽然已经习惯的北方的馒头和面条,但是骨子里还是更爱手里的这碗白米饭。小时候每当家里来了客人,他妈妈便带着他用石墨磨豆子,亲自下厨弄一锅拿手的豆花,再配上一碟自制的红油辣子,撒上几粒葱花、些许香菜,这便是最好的招待客人的美食了,好比北方待客的饺子。虽然老魏的妈妈已不在,没能有幸常常她亲手做的豆花,还是去外面买了一碗回来,尝尝鲜。走了一天,也累了,回家用木桶泡个脚解解乏,明天继续陪老魏去看看民国旧居:夏公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魏不老,只是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