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1、土匪兄弟——姜文、张默、廖凡等饰演的张麻子一帮土匪兄弟
2、县长一伙人——葛优、刘嘉玲、冯小刚等饰演的马邦德一伙几个人
3、黄四郎一群——周润发、陈坤、姚橹等饰演的黄四郎恶霸一群
4、鹅城百姓——(包括周韵饰演的妓女、黄四郎宅邸送石头的丫鬟、卖米粉的小二等等)
——周韵所饰演的妓女角色在电影中似乎只出现在四五个场景之中,所起到的作用看似不那么重要,看似对影片主要情节没有太大的干预,但是我们再仔细回头看看姜文在周韵出场的戏中的表现,其实不是那么简单一笔带过的,她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姜文饰演的张麻子这个人物形象,让他不那么过于的义气化过于的处于敌对双方的斗智斗勇之中,而使之更加人性化情感化。比如在城门擂鼓场景中,从周韵与姜文互相注视的几个蒙太奇镜头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初见情意,之后在电影快结束兄弟们骑自行车准备离去时,姜文与周韵之间的对话和眼光隐隐之中透露出一丝的留恋,但很快在山林中独自骑马的姜文又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念他的兄弟们,还是在想念周韵,应该不会是已经死去的县长夫人和葛优师爷的。
也或许有更深远的意境。
可以归纳为这是观众对电影格式塔式的自我联想,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式的认同和解读。但周韵这个角色的确是不仅仅给那些个处于高度紧张给力的男人们配个花妆点妆点,而且从侧面还柔化丰富了影片本身。我想姜文是不会忘记作为一个有着艺术片情结的导演在拍一部商业片时也会暗暗埋下让人细细回味的东西的。
——其实在这部电影里还保留着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一些元素,除了熟悉的面孔姜文、满脸欢喜的周韵外,还有姜文电影里常常出现的枪、呜呜的火车和充满阳光的树林,姜文是个内心充满热情的导演,也是个对生活有着无限热爱的人,对于火车的钟情可能是他那一代人心中留下的共同的印记,而枪或许跟男人的本性性有关。
其实《太阳》并不是一部很难懂的片子,只是我们以为个人化的电影往往和我们离得很远,如果我们结合这部我们很容易看得懂的电影,丰富而诗意的《太阳》或许可以说是对《子弹》的一种既具象又抽象的概括和诠释,而商业化了的《子弹》又像是《太阳》的一种自然延续和人性的直观呈现,但这又不是显然地针对一部电影的,而是一个导演一个艺术家作品里透露出来的共性特征,就像我们往往可以从几个不同的作品中发现某个导演在创作中将一些东西有意无意地延续下来一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往上追溯《阳光灿烂的日子》及《鬼子来了》又是那么的和《太阳》及《子弹》相似,单就戏剧表现上可见一斑,《阳光》那么的阳光,《太阳》那么的太阳,《鬼子》来了,然后留下了几颗战斗的《子弹》。每一部从角色中流出的那份浓浓的人性都深深地打动着现实世界中生活平淡而琐碎的我们,贯穿在其中的演员又是那么的鲜活恰似历史中真实人物的跃然纸上,就在那充满阳光的山林中,在那硝烟弥漫的时代里,也在青春马小军的记忆里和疯妈怪异的言行中……
台词:幽默得黑黑的了
——姜文电影的节奏一向都是明快跳动,影片情节也随之不断地向前推进,不知不觉中观众就被从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引导至另一个场景,看起来是那么的合理自然,这种特点在之前的几部影片里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太阳》中满嘴听不懂的话和行踪诡异的疯妈一段接着一段的消失和再回归顺理而成章,《鬼子》里最后日本军队在村子里从和村民喝酒唱歌到大开杀戒感觉一切就是那么发生似的自然而然,《阳光》里不怎么让人省心的马小军从对哥们的义气转而对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到长大后的情景,片子的讲述就像那个人在我们面前讲述一样娓娓道来颇有感慨……
这种电影的节奏感在观众观看的时候,不会让人觉得昏昏欲睡或是索然无味,就连那部让人头疼的《太阳》也是那么的引人入胜,促使我们不断地跟着画面走,或许我们走过了一段美丽而神秘的草原呢,经历了一个浪漫而诗情的故事,一段永不会忘记的哲理人生呢!
在这部《子弹》中,片子的情节节奏总体上正如之前的片子一样不拖拖拉拉,一气呵成,看完之后觉着自然顺畅,甚至于都没觉得两个多小时就在匪帮、骗子和恶霸的相互斗争中悄然地过去了,或许你会在影片中最后还没完没了的姜文和周润发的几句没有意义的对话中看到了结局,然后你看看手表或手机上的时间——喔,快没了。
就是这样,我们的时间就是在影片这样欢、畅的故事情节叙述里这样地无形度过了。
当观众们起身开始离去的时候,我站在那边还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和留恋,就像电影中的结局张牧之独自在山林中骑马的情景,看着火车慢慢地开过,我也有点思绪绵绵了……

…………
…………
能让子弹再多飞一会儿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