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文学
我有一个要好的朋友,三年前家庭遭遇了一次严重的危机。事情缘起于:连续几年,这位朋友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经常在外杯觥交错,出入KTV夜总会,正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他迷恋上了一个十八岁的大连女孩,且爱不释手。女孩虽稚气未脱,但也染上江湖豪气,以为自古英雄与美人就当惺惺相惜,根本没把他的家庭放在眼里。这位朋友的妻子是位纯洁善良的女子,她在朋友的人生最低谷走入他的生活,自此对他忠贞不渝、万般信赖。直到有段时间,朋友一系列的举止让妻子苦恼伤神。比如,多年来,都是妻子帮他收拾行李。出差之前,为他准备好所有行囊;回家后,又把脏衣服一件件清理出来洗干净。当发现他从国外带回来的一件心仪的饰品,心底暗自高兴,却最终没等到这件礼物,心里自然充满犹疑。类似的情况一再发生,然而,多年的信赖,妻子始终在内心为他寻找着解释,直至有一天,朋友的笔记本电脑遗忘在家里。一段时日来的不安,促使妻子鬼使神差地打开电脑,在丈夫的QQ号里输入他们的结婚纪念日,粗心的丈夫连这个密码都懒得改,因为妻子长期以来对她的信任,他根本就不怀疑妻子会偷看他的聊天记录。妻子看到那一行行浸透了思念、爱和情欲的文字,惊呆了。没有一个女人能承受这样的打击,尤其是一个多年来对丈夫近乎崇拜、并毫不怀疑的女子。之后的情形失去了控制,他们在深夜厮打、叫骂,不管邻居是不是听见。就这样,长达两年,他们和了又吵,闹了又和,稍不留心,妻子就会把这个伤疤重新揭开,丈夫好不容易从那段感情中挣脱出来,而妻子对他反复的不信赖又令他痛苦不已。最终,为了孩子,他们还是坚定地走在一起。伴随着创痛后的是成熟,和对彼此的关爱,他们重新建立了信任,而这时的信赖就有了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味道。双方都知道,只有放手一搏,没有人甘冒再次失去对方的危险,这时成就的恰恰是种绝对的信任,更重要的,他们懂得了:家庭是最宝贵的,人世间最珍贵的是亲人之间的爱和信任。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也好比一对夫妻,是阴与阳的结合,在朝和在野,管治和自由,唯有相互间的信任和平衡,才能促成社会的良性发展。然而,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政府春风得意马蹄疾,他仗着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掌控了大量的资源,供利益集团挥霍,他们包养情人,私养孩子,在外国有大量的存款户头。起初,民众就像个善良的妻子,她们忠心耿耿,对政府深信不疑。好在生活还过得去,他们并不知道政府有那么大的灰色收入。直至有一天,因为互联网,大量从未披露的信息,让民众目瞪口呆,由此,民众与政府之间发生了争锋相对的对抗,民众也从此再不相信政府,不管政府做什么,不管他的出发点是好还是坏,民众都会反唇相讥。怎么办呢?有人说只要采取民主的方式,就可以解开双方的困境。但所谓民主,无非就是让民众和这个政府离婚,跟另一个政府结婚,环顾四周,我们是否能找得到另一个具有公信力和控制力的政府?唯一的办法,我们需要时间来修复双方的信任。我相信,双方都正为彼此的不信任而苦恼。出轨的丈夫还可以重新回归家庭,为什么一个失掉民心的政府,就不能再次赢得我们的心?毕竟,在后现代的世界格局中,一个国家不是绝对封闭的,网络时代的信息也不可能完全封锁,再之,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可以依旧靠武力和暴力来压制民众。
几乎一夜之间,曾经集体失声的精英阶层都开始良知发现,他们异口同声地以笔和文字为武器,对政府展开了批评。我却以为,当大家都开始批评政府的时候,恰恰证明事情已经在开始反转。而在民众最茫然无知的时候,最需要敲锣打鼓地唤醒,但精英阶层那时却和权贵混在一起。当然,他们也是先受到了压制,之后才学会了随波逐流、金钱至上。我们想一想,真正为民众呐喊的人是谁?林昭、张志新,她们的痛苦没有人知道,那才是最绝望的时期。今天,所有的人都在呐喊,我们却需要冷静,这个意义究竟有多大,我相信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进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正处在这个时代的起点。
解决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问题,的确需要时间。短期内换不换政府其实并不重要,虽然最终政府必须由选民说了算,到那时候,权力未必会让人留恋。事实上,当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追求一种自由的、民主的、审美的、人道的文化时,肯定需要极其丰富的文学和艺术来支撑,需要充分宣扬人文主义,其核心就是肯定人,注重人的个性、价值与尊严,把人、人性从宗教以及其他各种版本的形而上的传统哲学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否定抽象的、集体的、附庸的人。因此,美国新实用主义的代表罗蒂认为,“承担人类团结、社会正义等任务的,不是理论,而是民俗学、记者的报道、漫画书、纪录片,尤其是小说,就像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那样的作家的小说,把我们向来没有注意的人们承受的各种苦难,巨细靡遗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把我们自己所可能犯下的各种残酷,抽丝剥茧地披露出来,从而让我们找到内心的救赎方式。”如果说哲学是一片叶子的脉络,那么文学就是那一整片叶子。
过去由于政治的禁锢,我们经常性的自欺欺人,用假大空的东西代替生活本身,代替我们的真实心理,直到搞出一种非驴非马的“文学艺术”。所以,文学的复兴必须重新回归人的本性,我相信这一天已经来到。近几年,大量闪耀着思想光辉的西方书籍被翻译引进过来,这是从未有过的开放,也证明思想的禁锢正逐渐被打破,只是我们自己由于思维惯性暂时还写不出优秀的作品。当务之急,人们迫切需要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但与历史上的不一样,由于那时候没有摄影技术,除了绘画,文字充当了描述一切的重任,所以长篇小说是文学的主流。而现在,一张好的照片,或者一段真实的录像,就可以代替长篇大论。更何况,互联网的发达,上网的人越来越缺乏耐心,他们更倾向于看介于二千至五千字之间的文章。而不上网的人,他们是从电视和报刊杂志上得到信息。因此,一种小说、散文、诗歌和杂文的混合文体,以最简洁的、娓娓道来的方式直达人心,这恐怕才是今后最流行的文学。
韩寒的《独唱团》搞成一本文学杂志的设想是对的,但我奇怪他为什么一定要印纸质的杂志,而不是利用他现在的个人博客,把它改造成《独唱团》的电子杂志。如果借助这个平台,聚合众多作者的才华,把那些人的文学作品定期放在网站上,以韩寒博客的影响力,覆盖面恐怕早就不是一本纸质的杂志可以相提并论了。因为能买他杂志的人,也一定会去他博客的,受众完全一样,而博客可以免费浏览,影响力只会更大。如果韩寒是出于纸质杂志的赢利更多来考虑,那么人们对他应当失望才是。在我看来,未来的文学,理想的方式就是免费提供,一个作家可以用另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或者接受少量有能力人士的供养就可以了,而作品必须是免费提供给大众的。如果一定要设置一个金钱的门槛,那么岂不是对穷人的另一种歧视?
我希望“一五一十部落”能做韩寒没做成的事,把网站办成一个批评现实主义的文学网站,而不仅仅是个时事评论网站。回头看历史,曾经发生了那么多的事件,人们没有记住它们,但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众多文学作品,却可以千古流传。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