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007 app下载
+发表新主题
分享
开启左侧

思辨(变)PS:转载,本人老婆写的

[复制链接]

思辨(变)PS:转载,本人老婆写的

yiyi110110 发表于 2011-7-23 11:28:49 浏览:  2648 回复:  6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俊 于 2011-7-23 22:01 编辑

此贴为转载贴~



1、质疑        
       在老师的办公室前待过一阵子的人,都肯定会感到疲乏无力,牢骚满腹,无精打采。若问他们为何感到厌烦,老师似乎要鬼罪于学生。面对粗鲁的,只对分数感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不厌烦?何况,老师们也是二十年义务教育的产品。这个制度给学生的厌烦无以复加。教师作为这一体制之内的人,受到的限制比学生更多,这一切究竟是谁之过?
    使自己高兴,学习,是无可推卸的责任,不懂得这一点的都是长不大的小孩子。离他们远一点,因为他们不可信任。
    常常破坏规矩,歪曲法律,让孩子们能够打破厌烦,不被它捕获。
    孩子气的成年人常把对立和忠诚搅在一起。有了更多的理由去质疑学校:它以漫长的学期,教室,把学生禁锢起来。如同一座虚拟的生产幼稚和无知的工厂。可是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事情非如此不可。如果我们想做,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抛弃老旧,愚昧的体制,帮助孩子受到教育。只要稍微变通不那么恪守时间,课本,考试的约束,给每个学生他们所需的自主权,让他们时时能够冒险。年轻人最好的品质——好奇,冒险,坚韧,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得到充分鼓励和发展。
    但是社会没有那样做。我越问为什么就越是困惑。假如学校不存在问题,假如学校理应如此就公然违背常识,违背漫长的教育经验,而不惜代价,一意孤行?
    我们真的需要学校吗?不是指教育,而是指强制上学:十节课一天、一周六天、一年九个月、十二年。这个死规矩是否真的有必要?如果有,原因何在?不要以阅读、写作、算数来搪塞,因为几百万家庭学校的学生对这种老生常谈早以置之不理。有一大批美国名人,从来没有受过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修理,仍然出类拔萃,独领风骚。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亚伯拉罕·林肯?没错,的确有人教过他们,可他们绝不是学校制度的产品,其中没有一个人曾经中学毕业。不上学恐怕也不意味着没有教养。
    我们似乎被告知“成功”与“上学”同义,或至少有赖于后者。但从历史上看并非如此,不论这成功是以知识,还是以金钱来度量。今天,世界各地都有人想方设法完成自我教育。那么,为什么美国人总把教育与学校制度混为一谈?公立学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大规模教育的强制性深远地影响了家庭生活和文化传统,其产生的原因有三:
    为了培养好人;
    为了培养好公民;
    为了使每个人最大地发挥作用。
    要把知识灌输给年轻一代,或者启迪他们的智慧作为教育目标,这似乎是谬误。它只会把每个人都降低到同一平庸的水平,培养和训练出整齐划一的民众,消除异见和创造性,这也是各处政府的目的?
    这个精心设计的教育制度,动机在于?
    我认为的学校的作用:
    1、选拔作用:这与人的选择无关,而是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物竞天择。学校常给不合竞争的学生贴上“低分”、“补习班”的标签。这些足以让同龄人对他们另眼相看,视之为劣等。有效地将他们逐出竞争行列。
    2、分拣作用:孩子从小就戴上“学生”这一帽子,社会角色的分类,将他们分在学校,按照他们可能对社会的价值加以训练。
    这下终于明白,不需要马克思大的阶级斗争学说,也能看出,愚化大众,挫败他们,将他们孤立、弃掉不听话的人。对管理、经济、政治都有效。
    我认为这样的动机似乎是出于恐惧,而非爱、自由和希望。现有的经济制度是以大规模生产为基础,以大规模而非小规模为向导。“大规模”就需要大规模的消费者,强制性义务教育是天赐良机。
    如果将孩子混入一群,不给他们责任、独立,就只能促成羡慕、嫉妒、贪婪,永远长不大。
    现在讲好的一面,以这种方式。我们了解到现在教育的逻辑,就能很容易地避开它的陷阱。学校教育我们服从,我们就应该学会批判和独立思考。独自培养内在地精神生活,也要多读严肃的作品,涉及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神学等各种各样。
    我们是“上学的人”,害怕孤单,总是需要没完没了的看电视、上网、打手机,以及那些浅浅的,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友谊为我们作伴。其实生活应更有意义。
    强制上学,压制天才,不能面对有天赋的少男少女…………

2、认识
   美国政府攻无不克,即使对于人性。一种意义深远地东西正在学校种发生,人们对于家庭的认识将发生变化。
   儿童正在从血亲的家庭进入社群专家的照管。
    20世纪,义务教育像股票市场一样,蓬勃兴起。整个教养年轻一代的事正被专家接管。二家庭呢?家庭毕竟是个落后的角落,若论养孩子,父母哪比得上专家?
    孔子的“有教无类”呢?
    将个人行为、思考、感觉视为某种教育的结果,而将之分门别类的工具,是教育的真谛?
    教书同翻煎饼一样,只是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工资条才是最要紧的。没有任何挖苦的成分,只是说明了现实政治的真正含义。
    一个奇怪的现象佐证了学校成为实验室——校园暴力事件增多、混乱。严重不严重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在学校的金字塔上那些“天才”中,标准较为复杂。在这个级别上的学生既需记忆知识点,并且按专家的说法,也需要学习运用正确方法连点成线,以说明问题。甚至,天才学生要记下互相冲突的专家分析的结果,模拟真实的批判性的思考。在此过程中,创造性的思维似乎受到保护,其实是被悄悄化解。十二年到二十年的记忆训练,毁坏了优秀智力。
    不管以何种标准来衡量,美国人民有相当好的教养。那里言论自由,富有创业和冒险的精神,发明创新层出不穷,充满和平与宽容。历史课没有教,美国内战后创业经济迅速展开,将一个追求自由的国家扭转成一个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资本主义需要一个相当庞大的、没有文化根基的无产阶级来维持运转。
    最原始的上学动机被弱化,职业化的教育与政府联手,义务教育给管理者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任何统治,必须为属民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不然就会出现革命。强制上学无弹性,学校最具有税收消化功能。
    新制度下,学习目标变了。自立、创新、勇敢、才干让位了,因为它们威胁管理者的权威。在新制度下,良好的道德价值、能力让位给了成为商人人力资源。
    虽然新的学校制度还有别的作用,但是把法定的对儿童的长期禁闭与这个国家的经济联系起来,给人们一个特别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大规模教育。经典的商业价值化了教育,除了考试,这一价值体系留给教育的仅是立锥之地。
    年轻人对于经济和社会现实来说,是极其宝贵,不可或缺的。


过客0871 发表于 2011-7-23 15:18 显示全部楼层
围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午后,苏格兰 发表于 2011-7-23 15:2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俊 于 2011-7-23 21:57 编辑

文明舆论,屏闭此贴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only宝贝 发表于 2011-7-23 23:18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uyouzhi88 发表于 2011-7-24 08:58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懂,都怪我书读的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eifengs 发表于 2011-7-24 09:14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52250 发表于 2011-7-24 23:5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