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91300 于 2012-3-23 19:29 编辑
今天大家都在说石油,我也来凑个热闹:
有记载以来最早知道石油的是中国人,大约在公元4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了油田概念。晋朝博物志说:“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
可见当时我们已经知道石油的润滑和燃料作用,所谓膏车就是给车轮上润滑油;水碓则是利用水力捣米的工具,水碓缸也是指润滑作用,此外还有照明作用。旧称石漆,后在北宋名家沈括《梦溪笔谈》中称为石油,并沿用至今。
石油被广泛利用利用之前炭和煤先后成为全球主要燃料,至今许多看空油价的人(包括鄙人)都信奉一句古话:炭并非人类没有木头而被替代的。而石油之所以成为主要燃料得益于一位叫做AbrahamGesner的医生兼地质学家,由于他发现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结束了鲸鱼油照明的时代。
随后波兰人IgnacyLukasiewicz才根据Gesner的原理找到从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并建设第一座炼油厂。但当时提炼石油的作用仍然是照明需求,直至第一台内燃机问世。
回到我国油价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石油基本依赖自产,如:知名的大庆油田、长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但由于我国介入国际原油采购市场时间不长,而各地优质产油区(轻质低馏油产区)几乎在战后被发达国家瓜分。因此我们在根源上采取炼化成本较高的重油、稠油、油砂等进口,所以我国的炼化技术基本上是世界前列的。但也正因如此,
但或许正因如此,前期投入的炼化技术、设备被转嫁消费者,同时在进口原油方面的议价能力、金融工具的使用以及建设商业储备库等都可以缓解油价压力。然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速快,而产品供应建设的脚步没有跟上,导致类似中国、印度等国家燃料油价格都处于偏高水平。那么油价到底高不高,有多高呢?让我们用图表说话
为清楚表达,附上数据列表:国家
| 人均GDP
| 人均总收入GNP
| 土耳其
| 10,094
| 5,242
| 挪威
| 84,538
| 37,994
| 意大利
| 33,917
| 18,783
| 丹麦
| 46,915
| 28,583
| 荷兰
| 55,891
| 27,950
| 希腊
| 26,600
| 14,057
|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 31,758
| 35,285
| 比利时
| 43,144
| 25,196
| 瑞典
| 48,936
| 31,168
| 葡萄牙
| 21,505
| 11,642
| 英国
| 36,144
| 27,809
| 芬兰
| 44,512
| 26,264
| 德国
| 39,460
| 24,321
| 法国
| 40,152
| 23,229
| 日本
| 42,831
| 39,304
| 中国
| 4,428
| 2,356
| 美国
| 47,199
| 38,686
| 单位:美元 |
|
|
|
那么翻出这众所周知的东西又为了说明什么呢?继续看图:
为清楚表达,附上数据列表:
国家
| 百升汽油/收入
| 百升汽油/人均GDP
| 土耳其
| 4.90%
| 2.55%
| 挪威
| 0.64%
| 0.29%
| 意大利
| 1.25%
| 0.69%
| 丹麦
| 0.82%
| 0.50%
| 荷兰
| 0.84%
| 0.42%
| 希腊
| 1.61%
| 0.85%
|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 0.63%
| 0.70%
| 比利时
| 0.88%
| 0.51%
| 瑞典
| 0.70%
| 0.45%
| 葡萄牙
| 1.88%
| 1.02%
| 英国
| 0.77%
| 0.59%
| 芬兰
| 0.82%
| 0.48%
| 德国
| 0.88%
| 0.54%
| 法国
| 0.92%
| 0.53%
| 日本
| 0.36%
| 0.33%
| 中国
| 5.52%
| 2.94%
| 美国
| 0.25%
| 0.20% |
通过这个数据或许可以比较完整的对比出究竟我们的油价是低是高?其中百升汽油/收入表示每购买百升汽油占年度人均总收入的比例,以我国数据为例:世行公布的人均GNP(即人均总收入)为2,356美元,这意味每购买100升原油占比达到5.52%;即使按照北上广等大型城市人均年收入在5,500美元计算,每购买100升原油2.36%。
如果再将这个数字向下推导,在北京上班往返50公里属正常范畴,则每月行驶1,100公里,每年13,200公里,如汽车百公里油耗为10,则需加油1,320升。相当于人均总收入的72%用于燃油,依照北上广等城市标准计算也高达31%。
细算下去可能令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家都不寒而栗,我不知道油价到底贵不贵呢?你们说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