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aha1314 于 2012-6-7 13:05 编辑
麻烦大家移步到7楼看图片!!有好多张还是昆明呢照片!!
在人们的记忆中,“旧中国”往往是朦胧遥远的黑白影像。60多年前,美国飞虎队战士艾伦.拉森(H.Allen Larsen)援华抗战,并用当时还很奢侈的彩色胶片,还原了他所看到的真实中国。
1943年,还是大学生的艾伦.拉森应征加入了美国陆军航空队,随后他所在的部队辗转万里来到中国云南,编入由陈纳德将军组建和领导的支援中国抗日的飞虎队――美国第14航空队。艾伦当时担任航拍部队地图测绘员,酷爱摄影的他用两台柯达相机和父母从美国寄来的柯达彩色胶片拍下了许多中国抗战时期的珍贵照片。图为在昆明其中一道城门外拍摄的集市场景。拥有六道门的昆明古城墙建于公元8世纪。
和世界其他城市一样,时事新闻、历史 Shi Jian 及涉及到的人物,都是这里市民广泛关注的话题。这是昆明百姓观看市区一栋大楼墙上张贴的海报和新闻
这是一幕令艾伦及其伙伴惊叹的场景:1944年11月,两个男人正在来回锯一根大原木,为昆明正在建造的房子提供木板。巨木的底部用连接在一起的木片固定,没有使用任何金属紧固件。万一木头倒在他们身上,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战争导致民用资源极其匮乏,更谈不上锯木机械装备。
在昆明市内见到的一个色彩鲜艳,用纸花装饰起来的大花轿子
杭州火车站距离空军基地很近。1945年秋,艾伦和伙伴们有幸获得批准乘火车到几小时路程以外的上海去做一次旅行。图为美军士兵正与站台上卖干果的妇女讲价,好买一些在路上吃。
在滇池附近的公园里,餐饮店和小贩比比皆是。他们在小屋里营业,在美食旁放着黑板,上面是粉笔写的菜单。(真的是粉笔,沾着白粉写字的笔)
靠近空军基地驻扎营地区有一座很大的村庄,在那里艾伦有许多机会拍摄村里的人们从事各项活动,如插秧、洗衣服、照顾孩子等场景。村民总是很热情,也乐意让他拍照。图为正在戏水的儿童。
艾伦几个人租了一艘小船游览西湖,照片中的妇女就是他们的导游。
杭州地区的乡村引起艾伦和几个战友的极大兴趣。在机场附近田野里耕作是当地的主要活动,1945年秋天温和的天气最适合各种农作物的好收成。农民们及其家人打着友好手势接待他们,并且乐意被拍照。图为在田间歇息吃饭的一家人。
杭州街景(威廉迪柏 摄)
脱粒(威廉迪柏 摄)
在花生堆里的男孩,背后是碉堡。(威廉迪柏 摄)
扬谷(艾伦拉森 摄)
美军在杭州的军旅生活稍许轻松一点,我们住在曾经是仓库的建筑内。当地的百姓为美军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务,如这个年轻女孩正在军营附近帮艾伦运送一袋要洗的衣服。(威廉迪柏 摄)
手拿野鸡的美军士兵(威廉迪柏 摄)
中国军队在杭州基地附近进行训练。(艾伦拉森 摄)
艾伦与一名中国空军技师在一架缴获后被翻新的日军战机上。(威廉迪柏 摄)
战争结束了,在中国的美国士兵欣喜地穿上干净的夹克,戴上白色的围巾,摆出姿势照相。(艾伦拉森 摄)
遭战争破坏的飞机修理库外停放着美军运输机和战斗机,建筑物上布满弹孔。(艾伦拉森 摄)
高登汉姆上士正在拍摄杭州基地周边的乡村景象,他站立的平台是战争结束前几个月遭空袭局部损毁的一幢建筑的地板。(艾伦拉森 摄)
美丽的西子湖(威廉迪柏 摄)
杭州保俶塔(艾伦拉森 摄)
那些战后曾有幸驻扎过杭州的美国人,对那里的优美风光记忆犹新。山丘、宝塔、美丽的湖泊、五光十色的游船、湖边豪宅、多姿多彩的小岛和友善的人们,一切都令人难忘。(艾伦拉森 摄)
成都的图书馆(威廉迪柏 摄)
华西协和大学(威廉迪柏 摄)
成都华西协和医院(威廉迪柏 摄)
成都的商铺(威廉迪柏 摄)
成都,烟具店(威廉迪柏 摄)
成都城排队等客的黄包车夫们(威廉迪柏 摄)
童子军(威廉迪柏 摄)
派到军营做帮工的成都小伙子(威廉迪柏 摄)
成都南河(锦江)上(威廉迪柏 摄)
成都,河边云集的小船(威廉迪柏 摄)
成都,艾伦与小船上的船夫们(威廉迪柏 摄)
成都,船工往船上装粮食,威廉迪柏正与船工头说话。(艾伦拉森 摄)
威廉迪柏在洗澡(艾伦拉森 摄)
威廉迪柏在俯视重庆山区的梯田(艾伦拉森 摄)
原来要送给那个昆明女孩的洋娃娃终于收到了,可我在重庆,上哪儿去找她呢?据说空军总部附属医院的一个护士有个可爱的女儿。我们联系到那个护士,然后把洋娃娃送给了她的女儿。(艾伦 拉森 摄)
威廉 迪柏在晾晒衣服(艾伦 拉森 摄)
在营房外的艾伦(站立者)和他的战友。(威廉 迪柏 摄)
在重庆街上,一个年轻的美国军人正在看一个饭店的招牌。这名军人是艾伦美国学生时代的朋友,战时与中国军人共事。他的工作是训练军人如何将军火装备载在马匹上和驴子上,翻阅崎岖不平的山丘,运到前线。(艾伦 拉森 摄)
本店 备有 卤菜 煎包 烩饭 汤丏 豆丝 米粉
1945年8月庆祝胜利的重庆街道(威廉 迪柏 摄)
1945年,第14航空队把人员从昆明调到重庆白市驿基地,以便让飞机更近距离侦查和攻击日军东部军事设施。而8月上旬迁移完毕后,驻扎在太平洋岛屿上的美国空军就向日本本土投放了原ZD 。不久,日本ZF便无条件投降了。图为重庆街头,在庆祝抗战胜利的街头装饰背景衬托下,一个黄包车夫在等待客人,座位上方搭了遮棚以阻挡炽热的太阳光。
以上都是重庆街景
堆放陶瓷缸的私营小店仓库,小孩在好奇地看我们拍照。(威廉 迪柏 摄)
重庆的居民区(威廉 迪柏 摄)
重庆街景(威廉 迪柏 摄)
化龙桥,临江的重庆景象(威廉 迪柏 摄)
第14航空队在白市驿基地的营房是干净的稻草顶平房。部队计划把人员从昆明调到白市驿基地是为了让飞机更近距离侦查和攻击日军东部军事设施,包括那些日本 本岛上的军事设施。1945年8月上旬迁移完毕后,驻扎在太平洋岛屿上的美国空军就向日本本土投放了原子弹。不久,日本政府便无条件投降了。(艾伦 拉 森摄)
白市驿空军基地入口。小桥前面的草棚是岗哨所在。(威廉 迪柏 摄)
威廉 迪柏坐在重庆白市驿机场工地的碾子上,在望着起降的飞机。(艾伦 拉森摄)
美军第14航空队重庆白市驿基地指挥部(威廉 迪柏 摄)
空军基地附近的土路和马车,这些马车都使用填满黄沙的橡胶轮胎,传说是云南省主席要求的。(威廉.迪柏 摄)
昆明石板路步行街(威廉.迪柏 摄)
修筑机场的军人(威廉.迪柏 摄)
滇南首郡牌坊(威廉.迪柏 摄)
空军基地内供美军生活和工作的三号宿舍入口,由中国士兵把守。(威廉.迪柏 摄)
昆明汇康百货商店(威廉.迪柏 摄)
基地附近村庄,中国军人走在田埂上。
遇到昆明的“滇缅公路”街道景象(威廉.迪柏 摄)
昆明城墙上的抗日海报和标语(威廉.迪柏 摄)
路边小贩在兜售自制的笛子(威廉.迪柏 摄)
洗衣的妇女(艾伦.拉森 摄)
1944年11月间,在昆明的某家商店门口有一座用色彩鲜艳、用纸花装饰起来的大花轿子。由几个壮汉抬着去举行婚礼。(威廉.迪柏 摄)
村民正在耕种田地。靠近我们基地驻扎宿营地区有一座很大的村庄,那里有许多机会拍摄村里的人们从事各项活动,如插秧、洗衣服、照顾孩子等场景。(艾伦.拉森 摄)
昆明的水上交通(威廉.迪柏 摄)
湖边景色(威廉.迪柏 摄)
滇池小船提供了舒适的公园水上游览。不少小船上高耸的船帆有点破旧了,但它们却是沿湖游览必不可少的工具。相当一部分小船还被船夫们当作自己的家,其舱身在船的中部,顶上是由竹子和芦苇交织的弓形蓬顶。(艾伦.拉森 摄)
飞虎队总部“虎穴”外景(威廉.迪柏 摄)
划船的姑娘(艾伦.拉森 摄)
发送木材、石料及其它货物的商业活动位于城市附近的一条狭窄的水道上。看到岸边那些堆积如山的木材和那里正从小船上搬运巨石的劳工们,谁都会对他们的力量和敏捷身手产生深刻的印象。(艾伦.拉森 摄)
美军营房外,晾晒的衣服和休息的士兵(威廉.迪柏 摄)
昆明护城河边(威廉.迪柏 摄
昆明护国门,铁饰大门前的街景(威廉.迪柏 摄)
昆明的中国男孩(威廉.迪柏 摄)
修筑昆明机场跑道的军民(威廉.迪柏 摄)
昆明城内的中国阿姨和孩子(威廉.迪柏 摄)
第14航空队和负责美军住宿的人员安在离昆明空军基地几英里外的地方搭建的休息营地。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湖泊,可以钓鱼、游泳和享用美食。许多到此营地休假的军人来自前线的前进基地。艾伦在此短暂停留期间,有几个飞行员也在那里。(艾伦.拉森 摄)
拍摄背景:1944年9月1日,艾伦拉森随第35照相侦查中队从印度来到同盟国中华民国,他得知中队被派往第14航空队——由陈纳德将军领导的、赫赫有名 的“飞虎队”。一抵达昆明空军基地,艾伦就和他的一位战友一块儿到飞机跑道上,他们站在一架鼻翼上绘着鲨鱼图案的P40战斗机旁相互拍照,那是多么令人兴 奋的时刻啊!(约翰.弗洛曼 摄)
军营附近的当地百姓(威廉迪柏 摄)
|
|
|
|
|